《青史长河:多维透视中华文明演进图谱——卞文峰等怀古追思集之十五 : 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 千
《青史长河:多维透视中华文明演进图谱——卞文峰等怀古追思集之十五 : 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
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
作者:卞文峰 赵秀君
导师:马云峰
1. 忆江南·颂夔
尧虞世,乐祖韵悠长。制律调和天地象,教民歌舞颂繁昌。功绩永流芳。
人物简介:夔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乐官,被后世尊为乐祖。他在远古时期掌管音乐,通过制定音律,让音乐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并教导民众以歌舞表达情感,歌颂太平盛世,对华夏音乐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2. 如梦令·师旷
晋国乐师称圣。妙解五音灵性。奏乐引奇禽,律吕古今彪炳。崇敬。崇敬。旷古逸才天幸。
人物简介: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乐师 ,他双目失明却精通音律,有着超凡的音乐感知力,能准确把握五音的变化。传说他的演奏甚至能吸引奇禽异鸟。他对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钻研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尊称为“乐圣”,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长相思·俞伯牙
弦韵悠。意韵悠。俞子琴心付水流。知音解客愁。
思难休。念难休。念到君亡琴断丘。绝弦情永留。
人物简介: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琴师,琴艺高超,能通过琴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宏大的意境。他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钟子期能听懂他琴声中蕴含的高山、流水之意,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纪念知音。
4. 菩萨蛮·高渐离
燕都义士情怀壮。筑音悲彻云天荡。别友易水寒。心期靖国难。
秦廷寻一击。溅血酬知忆。浩气古今存。英名后世尊。
人物简介: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擅长击筑。他与荆轲是好友,曾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别,击筑而歌,其悲壮的筑音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千古流传。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为了替好友报仇,也前往秦廷,虽行刺未成功,但他的义举和豪情为后人所敬仰。
5. 采桑子·李延年
清歌妙舞惊天子,一曲佳人。倾国佳人。武帝魂销念梦频。
才情绝世声名显,乐府留痕。雅乐留痕。千载犹闻韵律存。
人物简介:李延年是西汉音乐家,他擅长歌舞表演,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他为汉武帝创作的《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成功引起汉武帝注意,其妹李夫人也因此受宠。李延年对西汉乐府的发展贡献巨大,推动了当时音乐艺术的繁荣。
6. 临江仙·蔡邕
东汉才贤多艺能,文章书法称雄。精通丝竹韵无穷。《琴操》传后世,德艺两心融。
汉末风云多变幻,一朝身陷牢笼。才情未展憾难终。英名青史刻,浩气贯苍穹。
人物简介: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同时精通音乐。他的文学作品和书法成就颇高,在音乐方面也造诣深厚,所著《琴操》是一部专门解说琴曲标题的著作,对后世研究古代琴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身处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最终因政治斗争而蒙冤入狱,含恨而终。
7. 渔家傲·蔡文姬
乱世飘蓬情暗苦。胡笳悲奏思乡路。十八拍中愁万缕。归故土。半生离乱才情著。
博学高才谁与伍。诗章琴韵传今古。一代红颜风雨度。留妙语。千秋后世皆倾慕。
人物简介:蔡文姬是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诗赋和音律。她一生坎坷,早年遭遇战乱,被匈奴掳走,在塞外生活多年。期间,她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这首琴曲将她的思乡之情、身世之苦融入其中,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后来被曹操赎回,她的文学和音乐才华对后世影响深远。
8. 清平乐·嵇康
竹林逸客。傲世才情赫。一曲《广陵》音清绝。意韵千秋难灭。
不屑权贵虚名。唯求心宇澄宁。纵使身消志在,高风万古留名。
人物简介: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性格刚直,不屑于迎合权贵。嵇康善弹《广陵散》,这首曲子经他演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曲调激昂慷慨,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最终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杀害,但他的音乐才华和高洁品格流传千古。
9. 西江月·阮籍
魏代诗坛才俊,竹林贤士高情。琴心剑胆意纵横。《酒狂》曲中真性。
乱世独怀高洁,诗章寄寓幽情。逍遥林下度平生。千载留名垂咏。
人物简介: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身处魏晋易代的乱世,内心痛苦矛盾。阮籍精于琴道,所作《酒狂》一曲,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借酒佯狂、愤世嫉俗的真实心境。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以隐晦的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
10. 苏幕遮·万宝常
著《乐谱》,研宫羽。隋代贤才,乐理开新宇。妙解五音成绝著。一代宗师,功绩垂千古。
志难酬,心有苦。命运多舛,未改情深处。纵使贫寒终作古。艺韵长传,后世皆倾慕。
人物简介:万宝常是隋代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音乐研究,著有《乐谱》。他对古代音乐理论有着深入的探究,在宫调理论上有重要突破,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一生贫困潦倒,命运坎坷,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杰出成就为后世所敬仰。
11. 醉花阴·李龟年
唐韵悠扬传广宇。妙曲君王许。擅鼓又吹篪,歌动长安,名震公卿府。
盛世流离音未苦。唱彻离人绪。往事付东风,一曲悲歌,千古情难去。
人物简介:李龟年是唐朝著名音乐家,他擅长唱歌,还精通吹筚篥、奏羯鼓等多种乐器。在唐玄宗时期,他备受赏识,经常出入宫廷,为皇室和达官显贵表演,其音乐才华在长安城中声名远扬。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他的音乐也从盛世的欢歌转为对世事沧桑、离乱之苦的感慨。
12. 虞美人·姜夔
词章独步才情妙。自度新腔调。《白石歌曲》韵悠长。南宋风华尽付、墨流芳。
一生落拓情难了。词笔随心扫。淡烟疏柳意无穷。千载犹闻雅韵、绕苍穹。
人物简介:姜夔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在诗词创作和音乐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姜夔的词多为自度曲,即自己创作曲调并填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了许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其词风清空骚雅,音乐与文学完美融合,展现了南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虽然他一生仕途不顺,生活漂泊,但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词乐发展影响深远。
13. 破阵子·朱载堉
明代贤才卓绝,精研历律音程。密率新法定千古,乐海扬帆启慧程。勋名后世铭。
矢志追求真理,潜心学术勤耕。不为功名心向道,志在传承文化情。光辉照汗青。
人物简介:朱载堉是明代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他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朱载堉创建的“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解决了音乐中旋宫转调的难题,是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4. 定风波·汤显祖
戏曲传奇惊世章。《牡丹亭》内韵流芳。情至深时魂梦绕。绝调。唱彻人间爱未央。
笔底才情倾世妙。文藻。千秋传唱韵悠长。文学乐坛留胜迹。功绩。汤公英名永流芳。
人物简介: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他的戏曲作品如《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文辞著称。在《牡丹亭》中,他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爱情的力量,其作品在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巨大。
15. 满江红·徐上瀛
琴道宗师,留《琴况》、琴心高洁。研妙理、指端神韵,意幽情切。二十四况皆精妙,千年琴学添新页。继古风、雅韵颂千秋,情难灭。
操缦处,音清澈。思高远,情怡悦。看高山流水,意随心越。心悟五音成绝响,志存千古才情烈。望后世、琴艺永传承,情无竭 。
人物简介:徐上瀛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他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中国琴学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要求,对后世琴学理论和演奏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6. 浪淘沙·华彦钧
寒雨湿弦音。《二泉》情深。阿炳心事付瑶琴。坎坷半生情未改,曲动人心。
瘦影伴孤琴。冷月相侵。一腔悲喜韵中吟。艺海遗珠光不灭,千古长钦。
人物简介:华彦钧又名阿炳,是民间音乐家。他一生坎坷,生活穷困潦倒,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阿炳的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以其深沉、悲怆而又饱含生命力的旋律,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不屈的精神。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
评论/诗卷中的千年乐魂: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精神巡礼
文/朱彤
翻开《青史长河》中“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这组诗词,仿若打开了一部尘封千年的音乐秘卷。诗词作者卞文峰老师等以凝练的笔触,在词牌格律间穿梭,为我们勾勒出十六位音乐贤才的生命图谱与艺术丰碑,而这背后,是华夏音乐文明的璀璨星河在历史天幕上的熠熠生辉。
一、凝固在诗词里的音乐传奇
从传说中的乐祖夔开始,这组诗词便将我们拽入了古老而神秘的音乐世界。夔“制律调和天地象,教民歌舞颂繁昌”,短短两句,便道出了音乐最初的神圣使命——与天地共鸣,为民生祈福。音乐在那时,不仅是艺术,更是沟通天人、凝聚族群的精神纽带。这让我想起,在现代社会,音乐同样有着抚慰人心、凝聚共识的力量,只不过形式和载体发生了变化,但其内核,或许早在夔的时代就已奠定。
师旷“妙解五音灵性”“奏乐引奇禽”,双目失明的他,却用耳朵和心灵触摸到了音乐最本质的奥秘。这种超越感官限制的音乐领悟力,令人惊叹。在当今,许多音乐家也在追求这种纯粹的音乐感知,试图摆脱外界的干扰,直达音乐的灵魂深处。师旷的故事,像是一个古老的预言,启示着后来者对音乐本质的探寻。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遇,被作者以“弦韵悠。意韵悠”“念到君亡琴断丘”的词句深情演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愈发浅薄,“知音难觅”成了许多人的感慨。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和精神共鸣的渴望。
二、历史风云中的音乐脊梁
高渐离“秦廷寻一击。溅血酬知忆”,他的筑声不再只是音乐,而是化作了反抗暴政、守护友情的战歌。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竟能成为如此有力的精神武器。这让我联想到,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革命和抗争中,音乐都扮演着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重要角色。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蔡文姬“胡笳悲奏思乡路。十八拍中愁万缕”,她将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家国之痛融入音乐,成就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这告诉我们,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的回声,是个人情感与历史洪流的交融。在当下,许多音乐人也在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让音乐成为记录时代、传递思想的载体。
李龟年从“歌动长安,名震公卿府”到“盛世流离音未苦。唱彻离人绪”,他的音乐人生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我们今天听古典音乐,何尝不是在聆听历史的声音?那些音符里,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沧桑。
三、艺术传承中的创新之光
万宝常“著《乐谱》,研宫羽”“乐理开新宇”,在隋代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他突破传统,为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探索的艺术家,总能为艺术的长河注入新的活力。在当代音乐领域,各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层出不穷,正是对万宝常这种创新精神的延续。
朱载堉“密率新法定千古,乐海扬帆启慧程”,他的十二平均律不仅是音乐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音乐智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完全有能力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提出“二十四况”,将古琴演奏的美学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在当今艺术教育和创作中,理论研究同样至关重要。只有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创作出更有深度、更具价值的作品。
这组诗词,不仅仅是对十六位音乐贤才的颂歌,更是对华夏音乐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是情感的抒发、历史的见证,也是创新的源泉、文明的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能从这千年乐魂中汲取力量,让音乐继续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绽放光彩,谱写新的传奇。
诗卷中的千年乐魂: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精神巡礼
文/朱彤
翻开《青史长河》中“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这组诗词,仿若打开了一部尘封千年的音乐秘卷。诗词作者卞文峰、赵秀君以凝练的笔触,在词牌格律间穿梭,为我们勾勒出十六位音乐贤才的生命图谱与艺术丰碑,而这背后,是华夏音乐文明的璀璨星河在历史天幕上的熠熠生辉。
一、凝固在诗词里的音乐传奇
从传说中的乐祖夔开始,这组诗词便将我们拽入了古老而神秘的音乐世界。夔“制律调和天地象,教民歌舞颂繁昌”,短短两句,便道出了音乐最初的神圣使命——与天地共鸣,为民生祈福。音乐在那时,不仅是艺术,更是沟通天人、凝聚族群的精神纽带。这让我想起,在现代社会,音乐同样有着抚慰人心、凝聚共识的力量,只不过形式和载体发生了变化,但其内核,或许早在夔的时代就已奠定。
师旷“妙解五音灵性”“奏乐引奇禽”,双目失明的他,却用耳朵和心灵触摸到了音乐最本质的奥秘。这种超越感官限制的音乐领悟力,令人惊叹。在当今,许多音乐家也在追求这种纯粹的音乐感知,试图摆脱外界的干扰,直达音乐的灵魂深处。师旷的故事,像是一个古老的预言,启示着后来者对音乐本质的探寻。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遇,被作者以“弦韵悠。意韵悠”“念到君亡琴断丘”的词句深情演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愈发浅薄,“知音难觅”成了许多人的感慨。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和精神共鸣的渴望。
二、历史风云中的音乐脊梁
高渐离“秦廷寻一击。溅血酬知忆”,他的筑声不再只是音乐,而是化作了反抗暴政、守护友情的战歌。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竟能成为如此有力的精神武器。这让我联想到,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革命和抗争中,音乐都扮演着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重要角色。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蔡文姬“胡笳悲奏思乡路。十八拍中愁万缕”,她将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家国之痛融入音乐,成就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这告诉我们,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的回声,是个人情感与历史洪流的交融。在当下,许多音乐人也在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让音乐成为记录时代、传递思想的载体。
李龟年从“歌动长安,名震公卿府”到“盛世流离音未苦。唱彻离人绪”,他的音乐人生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我们今天听古典音乐,何尝不是在聆听历史的声音?那些音符里,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沧桑。
评论/青史长河中的乐韵基因——跨时空艺术对话的当代启示
文/侯淑才
《千秋乐韵·十六贤才风华录》的两位作者卞文峰、赵秀君(导师马云峰)通过这组词作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史功底与艺术感知力,笔者拟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精妙平衡
1. 严谨的史学根基
每首词作均以精确的人物简介为支撑,从夔的乐祖地位到阿炳的民间传奇,时间跨度覆盖华夏音乐史关键节点,体现作者对音乐史脉络的清晰把握。如万宝常《乐谱》的隋代乐理创新、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科学价值等细节,均需专业考据功力。
2. 词牌与主题的意象共振
匠心独运地选用不同词牌匹配人物特质:用《破阵子》的铿锵咏叹朱载堉的学术革新,以《醉花阴》的婉转勾勒李龟年的盛衰际遇,使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如高渐离篇选用《菩萨蛮》的雄浑词调,完美呼应"筑音悲彻云天荡"的壮烈气韵。
二、文学再造的历史深度
1. 多维人格的艺术重构
突破扁平化歌颂,立体呈现音乐家的精神困境:蔡邕"才情未展憾难终"的政治悲剧、阮籍《酒狂》中"乱世独怀高洁"的佯狂哲学,展现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2. 音乐美学的诗意转译
将抽象乐理转化为可感意象:师旷"律吕古今彪炳"的听觉通感、姜夔"淡烟疏柳意无穷"的词乐互文,实现从音符到文字的审美跨越。徐上瀛篇"二十四况皆精妙"更将琴学理论升华为诗性表达。
三、文化传承的当代意识
1. 古今对话的现代视角
朱彤的评论文章精准指出该创作"跨越时空的音乐精神巡礼"特质,作者通过历史人物回应现代命题:如俞伯牙绝弦对当代知音缺失的隐喻,李延年乐府创作与流行文化传播的古今映照。
2. 学科融合的创新尝试
打破诗词、音乐史、美学的学科壁垒,开创"词体音乐传记"新范式。汤显祖篇将《牡丹亭》的戏剧美学浓缩为"情至深时魂梦绕"的词境,体现跨艺术门类的整合能力。
四、可提升空间
1. 女性音乐家的呈现广度
现存仅蔡文姬一位女性代表,或可考虑纳入唐代公孙大娘(剑器舞)、明代柳如是(琴歌)等更多元的女艺术家形象。
2. 民间音乐的关注维度
除阿炳外,对敦煌乐谱、西安鼓乐等民间音乐遗产的创作者可适当延伸,使"雅俗共济"的脉络更完整。
总体而言,这组词作堪称"以词为史,以韵为鉴"的典范,既延续了苏轼《赤壁怀古》以来的咏史词传统,又创新性地构建起中国音乐家的精神谱系。学者型创作团队成功实现了"三重穿越":从古籍文献到文学想象的知识穿越,从历史评价到人文共情的价值穿越,从艺术技法到文化基因的美学穿越,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精彩样本。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