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成长的轨迹——卞文峰赵秀君谈教育】
打破教育“流水线”困局:以生命为本的育人重构
教育本应是点燃火种的艺术,却在“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中异化为批量加工的工业流程。冯恩洪先生对课堂众生相的洞察——“接受、享受、忍受、难受”,道破了无差别教育的病灶。当千篇一律的模具套在鲜活的生命上,厌学、心理危机、教育资源错配等顽疾便成必然。破解困局,需回归教育本质,以“因材施教”为圭臬,重构以生命成长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一、精准定位:破除虚幻期待,锚定成长坐标
河南高考本科录取率不足三分之一的现实,犹如一面明镜,照见教育期待与现实的断层。学校与家长的对话不应止步于“上大学”的口号,而需建立理性认知:分数不仅是升学标尺,更是因材施教的参照系。开学之初的学情分析会,应成为家长与学校的“共识契约”——为天资聪慧者规划学术路径,为动手能力强者开辟实践赛道,为艺术禀赋者搭建表达舞台。唯有撕掉“唯分数论”的标签,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适合的土壤中扎根。
二、德育筑基:锻造人格之锚,守护精神灯塔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育“完整的人”。当某重点中学状元因心理失衡伤人,当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反思:知识的丰盈是否填补了道德的空洞?德育不应沦为口号式说教,而需融入日常:通过志愿服务传递利他精神,借历史人物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以班级议事培养责任担当。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领悟“德不配位,才亦成祸”的深意,方能培育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心怀苍生的时代新人。
三、生态赋能:构建温暖场域,激活生命能量
“愉快地生活,顺便学一点东西”的理念,恰似一剂教育焦虑的解药。校园文化建设可从“硬环境”与“软生态”双向发力:设置创意工坊、心灵驿站等空间,让校园成为探索乐园;推行“导师制”陪伴成长,让师生关系从“教与学”升华为“引与伴”;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知识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自然生长。当学生周末渴望返校,当教室成为心灵归属,教育便悄然完成了“唤醒”的使命。
四、分层突破:定制成长阶梯,实现多维攀登
课堂上的“集体失语”与“假寐现象”,暴露出统一教学的失效。分层教学需打破“一刀切”的桎梏:基础薄弱者从夯实概念入手,辅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支架;学有余力者探索拓展性课题,接触前沿学术资源;中等水平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实现互助提升。作业设计亦需“量体裁衣”——基础题夯实根基,变式题训练思维,挑战题激发潜能。当每个学生都能触摸到“最近发展区”的高度,学习便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突破。
五、多元赋能:开辟成长赛道,释放个性光芒
艺术、体育、科创等特色教育不是升学的“备胎”,而是发现天赋的罗盘。某职校学生凭借无人机操作技能斩获国际大奖,某美术生通过艺考叩开名校大门,这些案例印证:换道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另辟蹊径的超越。学校应整合资源,开设“特长超市”——从机器人编程到非遗传承,从戏剧表演到生态研究,让学生在试错与探索中找到人生支点。即使部分专业就业前景有限,过程中锤炼的创造力与专注力,亦将成为终身受用的财富。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玫瑰绽放芬芳,让松柏挺拔苍翠。当我们摒弃“流水线”的冰冷,以农夫的耐心守望生命的拔节,以园丁的匠心雕琢成长的轨迹,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书写独一无二的精彩。这或许才是“因材施教”在当代的生动诠释——不是批量生产“标准件”,而是培育“各美其美”的生命气象,让教育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本真。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