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秦岭热线

    发布投稿
    全国热线400-028-6618

    古蔺白沙场的双色记忆

    2025-04-10 22:10:41

    阅读:13261

    评论:0

     春日的阳光洒在赤水河畔的大地上,将沉积于冬天的绿意转化成满山遍野的金黄。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古蔺变得温和而善良,微风亲吻着大山深处的田野,迎春开放的油菜花发出让人兴奋的花香。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四川省第三届“画里乡村”诗会在古蔺县白沙场召开,为了亲眼目睹那片传说中的金色海洋,我踏上了前往白沙的旅程。

    在川南的群山环抱中,古蔺县的白沙场如同一颗镶嵌在翡翠中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历史的尘埃与自然的芬芳交织,编织出一幅幅让人动容的画卷。

    白沙场,古称“白沙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那里曾是四川经永宁河通往贵州大方的商贸通道,也是历史上大方水师的重要活动场所,曾经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是川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清朝时期,白沙场还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盐帮马队络绎不绝,马蹄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构成了白沙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律。

    376f08d13e6e3da240ff8d01235d8b5.jpg

    悟道万亩花田

    白沙场是一个被大自然眷顾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秀美的山水,更有让人心旷神怡的油菜花田。每年的三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整个白沙仿佛被金色的海洋包围,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的天堂。

    抵达白沙时,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那片金色的田野。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片金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走近细看,每一朵油菜花都娇艳欲滴,花瓣金黄,花蕊微微颤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漫步在花田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美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耳边传来蜜蜂忙碌的嗡嗡声,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仿佛大自然在为我们演奏一曲春天的交响乐。我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幅油画,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除了欣赏菜花,白沙的自然风光也让人流连忘返。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沿着田间小路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心情也变得格外愉悦。

      随着赏花的人群走进菜花园,游道上挤满了人群,几乎不能正常行走,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拿着手机,不停地抢拍花间的美景,谁也不愿意进入别人拍摄的画面,成为别人欣赏的风景;谁也不愿打扰这片花海的宁静,影响了接踵而至的赏花队形。菜花地的中央有一块小空地,空地上有一只小飞机在运行,有的游客坐上观景小飞机,享受着空中审美的乐趣。

     走进万亩花田,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低语,它告诉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每一朵菜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也应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持与热爱。

      参加诗会的同行,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上观景台,从那里俯瞰万亩花海,“画里乡村”的大地景观镶嵌在花海大地中,显得很抢眼。那十里菜花长廊就像一条黄飘带,镶嵌在两条山脉的中间,显得特别的耀眼。站在高山之巅,俯瞰那万亩菜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眼前像一片金黄的海,随风起伏,仿佛大地在呼吸,生命在歌唱。每一朵菜花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汇聚成这片璀璨的光海,照亮了我的心房。

    在大山下这片广袤的山野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菜花虽小,却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绽放出最美的姿态。它们不因风雨而低头,不因孤独而凋零,而是以集体的力量,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

    我想人生亦如此。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这万亩菜花中的一朵,平凡而又独特。在生活的风雨中,或许会感到迷茫和孤独,但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我们也能像菜花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生命是如此珍贵,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愿我们都能像这片菜花一样,在生活的田野中,勇敢地生长,尽情地绽放,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丽与希望。

    这片金色的海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心中最美的春天画卷。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油菜花田上,整个白沙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站在永兴民俗的房顶上,静静地欣赏着万亩花田的美丽景色,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美好,不妨在春天来临时,踏上前往白沙的旅程,亲自去感受那片金色的海洋,相信你也会被它的美丽所震撼。image.png

    白沙场的红军足迹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开始了著名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跨越大江大河,最终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古蔺县地处川滇黔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略要地。1935年,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转战古蔺县,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巧妙的周旋,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历的重要地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决定继续北上,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四次渡过赤水河,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四渡赤水的征途中,红军曾多次经过古蔺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在古蔺县,红军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宣传了党的政策和革命理想,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红军在古蔺县的转战,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白沙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地点,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英勇的事迹。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1935年,红军在古蔺白沙场驻扎了一段时间,当地百姓对红军的到来感到既惊讶又好奇,但很快就被红军的纪律严明和亲民作风所感动。红军帮助百姓挑水、砍柴,百姓则为红军提供粮食和住宿。这种军民鱼水情在当地传为佳话。红军在古蔺白沙场的故事,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白沙场崔家祠堂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博古、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史称“白沙会议”。白沙会议做出了制定《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对“二渡赤水”作了具体安排。白沙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之一。当时,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调整战略以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白沙会议讨论了部队的整编问题,决定对部分部队进行重新组织和调配,以提高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会议强调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决定加强物资的筹集和管理,确保部队在艰苦环境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会议还讨论了加强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在部队中进一步开展思想教育和动员,提高官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会议决定对红军的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以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具体包括改变行军路线,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灵活机动,以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会议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了各部队的任务和目标,确保整个红军能够在统一指挥下协同行动。

    这些决议内容对红军后续的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方向,帮助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前进,并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白沙会议旧址就在现在的白沙镇政府旁边,旧址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有红军总司令部人员介绍和红军物品陈列,门前有“红军总司令部旧址”文物标牌。走进这里,在那青砖灰瓦间,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红军将领们激昂的讨论声。

    为了纪念红军在古蔺白沙场的事迹,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保存了白沙会议旧址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参观,缅怀先烈,传承长征精神。

    白沙场的红色故事,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站在白沙会议旧址的大门前,我在深深的思考: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的使命。

    在场镇的边沿上,政府修建了子珍文化广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分娩第四个孩子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11日从扎西挥师东进,于2月15日来到白沙场。当时白沙场上大多数人都跑了,只有少数老人留下看家。当天太阳快要落山时,几个女红军扶着快要临产的贺子珍来到吕富和家,提出要借个地方生小孩。在红军到来之前,受国民党谣言的欺骗,眼见红军说话客气,又看到这个女红军不断呻吟,即将临盆,善良朴实的老人冒着被国民党“秋后算账”的危险,同意了红军的请求。

    为了不给群众造成不便,女红军借用吕家环房生产。吕家环房没有床,只有一个石磨,连挡风的门都没有!与贺子珍同行的钱希均(毛泽民夫人)、萧月华(李德夫人)、钟月林(宋任穷夫人)等,忙里忙外,非常紧张。2月16日拂晓,伴随着"哇"的一声婴儿啼哭,孩子终于出生了,是个漂亮可爱的女孩。

    添丁增口,本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贺子珍说:“中央有规定,行军不能带孩子,你们想办法送人吧。她长大了如果参加了革命,会来找我们的……”钱希均和侯政(休养连连长)等人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半山腰的一名孤寡老人张二婆,请求老人家收养孩子。没想到,善良的张二婆当即就答应了红军的请求。

    红军走后,张二婆和外孙女周强珍十分疼爱这个小妹妹,给她取名叫“秀英”。

    据口传,解放后毛泽东曾派人到古蔺调查过秀英的下落,但结果不是很如意。除了这个孩子,毛泽东还有6个亲人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生命。

    古蔺白沙场红军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英勇与坚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image.png

    峰岩村的走访记忆

    峰岩古村落位于白沙场西南面,现在归属陈坪村,面积约4平方千米。峰岩,原名“风岩”,后改成“丰岩”,寓意五谷丰登。由于此处地形独特,四面山峰高耸入云,当地人又将村名改为峰岩。峰岩古村西接叙永县,东面、南面与古蔺县马蹄乡接壤,距镇政府十好几公里,辖一个农村组,现有户数68户,280多名人口。该村属山坡河谷地貌,海拔600—1300米,降雨充沛,霜期短,域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有针叶树、柏香、猕猴等。

    该村90%的人姓吴。根据该村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进军云南元蒙残余“梁王”。这些部队的士兵大都来自南京,吴氏入黔始祖良弼公也随傅友德部队转战到毕节,在驻守川滇黔交界处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明军主力部队由傅友德率领,从湖南经贵州进攻普定、普安;另一路兵力由郭英率领从永宁(今叙永)南下,以占据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然后合军进攻云南曲靖。战争结束后,吴氏始祖辗转来到峰岩,在此农耕繁衍至今。

    这个古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地处山区,四周环绕着连绵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自然环境优美。该村隐藏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之间‌,因为偏僻,很少有人去,所以那里的美没有被人们发现。

    峰岩村地里位置十分独特,前面是大山遮掩,村前有山谷相隔,左右两边皆为断崖,建筑体在大山尾脉上生存。村内的建筑多为传统的中式风格,采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建造。房屋布局紧凑,街道狭窄,体现了古代村落规划的智慧。

    房屋基本上是穿斗结构,古建筑保存较好。据当地人介绍,峰岩古村保留了近30栋古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川南传统民居,具有青砖黛瓦、木雕、石刻等特色,展现了浓郁的明清风格‌。

    目前,峰岩古村完整保留着这些古建筑,并且没有人在古村落区域内修建现代建筑,这得益于2019年被纳入全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峰岩古村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自然形成了“一线天”和“大峡谷”等奇观,谷中丛林密布,山脚溪水潺潺,气温比外界低七八度,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该村在红军长征期间,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活动区域。1935年2月,红军在从黑泥哨转战白沙途中,经过石家河时,最后一个小分队迷失了方向,沿河而下来到了峰岩,其中一个叫郑李(礼)龙的战士,由于病重留在了峰岩,其余战士继续北上。第二天,在白沙场赶上了大部队。

    据当地居民讲:郑礼龙是吴文盼家当年收留的红军战士,跟随部队从江西来到四川,受伤后留在峰岩生活了11年。于1946年病逝,葬于峰岩柏香林。

    吴文盼曾经告诉儿子吴华正,住在他们家的郑礼龙是红军,受伤后先安置在马蹄滩王银阶(音)家,在王家住了一阵,清乡队追查得紧,才到峰岩来的。吴文盼家在那时是富裕人家,且吴文盼心肠好,好做善事。看到奄奄一息的郑礼龙坐在他们家外面的竹林旁,虽语言不通,但于心不忍,就把他扶进了厢房,喂水、喂饭,请医生开药,终于把郑礼龙治愈了。后来,清乡队多次捉拿红军,但吴家威信高,为人又好,他们说郑礼龙是贵州过来做帮工的,清乡队也没问出过什么名堂。郑礼龙在他们家,农忙时帮忙做一些农活,也不要工钱,农闲时就走家串户,帮人竹编器具。

    郑礼龙会一手编制好手艺,所编竹具的手艺是相当精湛,什么都可以编,小到装种子的竹腰兜,大到晒粮食的斗腔(筐)。据说他所编制的器具可以盛水不漏,现在还保存着它所编制的器具。其工艺是当地匠人做不到的,在村落里,至今保存着他编斗撮(撮箕)、晒盘、斗筐等。这些老红军的“杰作”,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的自豪和荣耀。

    峰岩村的村民们积极支持红军,提供了粮食、衣物等物资,并帮助红军伤员疗伤。红军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许多人加入了红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一位红军战士因伤病流落在峰岩,被当地村民救治并居住多年,直到去世‌。现在他的后人从事竹制品编织行业,手艺十分精湛。

    这些红色故事不仅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也展示了峰岩村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峰岩村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

    峰岩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川南民居的典型代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质吊脚楼,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曳,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村中的祠堂、庙宇,更是见证了白沙场深厚的文化底蕴。

    峰岩村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村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民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养殖家禽等。同时,村民们也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

    峰岩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千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夏天非常清凉,空气十分清新,可以说是避暑的绝佳胜地。近年来,有两个打工妹回家开了民俗,具备度假休闲的条件。加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峰岩村逐渐成为古蔺县的旅游点,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传统村落生活。

    近年来,峰岩古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古村落的自然景观“一线天”“大峡谷”等资源,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综合体。随着进入的人群增多,大山深处的美逐渐被人们发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峰岩村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采取措施保护村落的传统风貌,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说实话,我走过全国的几十个传统村落,在我记忆中,最为原始生态,地理位置尤为独特的要算峰岩村了。十年前是不通公路的,交通不便,在脱贫攻坚期间才把公路修通,公路是修在悬崖的中间的,十分险峻。六年前我去时,我们同去的一个老驾驶员都不敢开车通过那段路,因为人行驶在悬崖边上会发慌。

    人世间,因为交通不便,才保留下了原始的传统村落,因为人们很少到达,才保留了原始的风景,因为原始与生态,才能彰显大自然绝美和高贵。

        愿今后有更多人们走进峰岩村,去感受大山深处绝妙的风景。

    image.png

                            双色白沙的感悟

    春天是白沙场最美的季节。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金黄的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锦缎。这金黄,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象征。九十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如同这油菜花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

    春天的白沙场,是生命的礼赞。油菜花海中,蜜蜂忙碌地采蜜,蝴蝶翩翩起舞,鸟儿在枝头欢唱。田野间,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油菜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油菜花的金黄,不仅是春天的色彩,更是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民族的辉煌象征。这金黄,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白沙场,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的美丽,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骄傲。

    白沙场,这片金黄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作者:龙启权)


    作者简介:龙启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四川著名作家、诗人、文史专家。出版散文、诗歌等文学专著12部。是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天府文学奖、四川文华奖、四川散文奖,四川“书香之家”,泸州市“四个一批”优秀人才荣誉获得者。


    关键词: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欢迎您访问秦岭热线

    点击下方可立即入驻

    立即入驻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