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秦岭热线

    发布投稿
    全国热线400-028-6618

    【第八十一章:成长的轨迹——卞文峰 赵秀君谈教育】

    2025-04-12 06:40:43

    来源:原创   作者:文心视野

    阅读:35

    评论:0

    [摘要] 卞文峰赵秀君谈教育
    【第八十一章:成长的轨迹——卞文峰 赵秀君谈教育】

    陶行知“六个一分钟”:解码教育的温度与智慧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家庭教育的长河中,“六个一分钟”恰似六枚温润的石子,投入孩子成长的湖面,激荡出层层涟漪。这看似简短的日常,实则蕴藏着教育的核心密码——以尊重唤醒生命,以陪伴滋养灵魂。

    一、一分钟倾听:让孩子成为被看见的主角

    “小孩人小心不小。”陶行知对儿童主体性的洞见,恰如一盏明灯。当父母蹲下身,用一分钟专注倾听孩子讲述幼儿园的“鸡毛蒜皮”——也许是同伴抢了画笔,或是蚂蚁搬家的奇遇——实则是在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这种倾听,不是敷衍的“嗯”,而是眼神的对视、适时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声音值得被重视”。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会表达,更在被尊重中构建起独立思考的勇气。

    二、一分钟示爱:以拥抱传递教育的底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的箴言,在亲子拥抱的温度中具象化。每天清晨的一个拥抱,睡前的一句“我爱你”,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反观那些在公共场合斥责孩子、用成绩否定人格的父母,恰如在孩子心中筑起高墙。爱,应是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的脆弱、笨拙,甚至叛逆,让他们在被爱的底气中学会爱人。

    三、一分钟参与: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共建者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在家庭事务的参与中得以践行。当父母邀请孩子一起择菜、讨论周末计划,或是让他们为家庭绿植浇水时,看似琐碎的日常瞬间转化为成长的课堂。这种参与感,让孩子明白:我不仅是被照顾者,更是家庭的“小主人”。在协商与合作中,责任感与创造力悄然萌芽。

    四、一分钟赞美:用放大镜寻找生命的微光

    陶行知为“挨打”的“爱迪生”惋惜的故事,至今振聋发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而父母的赞美应是发现光芒的望远镜。不必吝啬对孩子的肯定——也许是他画笔下歪扭的太阳,或是主动收拾玩具的举动。赞美的关键在于“具体”:“你今天把积木分类整理得真整齐,像个小管家!”而非笼统的“你真棒”。当孩子被看见、被认可,自信便如破土春笋,节节生长。

    五、一分钟鼓励:为成长注入向上的力量

    陶行知“喂鸡”的比喻,道破教育的真谛:强迫填鸭式的学习,只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当孩子因学琴受挫而沮丧时,一分钟的鼓励不是空洞的“你可以”,而是具体的肯定:“你昨天能连贯弹完这一段,今天多练三遍一定更流畅!”这种基于事实的激励,让孩子看见进步的可能,将“我不行”转化为“我再试试”。教育不是推着孩子走,而是点燃他们内心的火把。

    六、一分钟矫正:以智慧呵护成长的方向

    陶行知用四颗糖化解冲突的故事,堪称教育艺术的典范。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关键在于“先共情,后引导”。当孩子与同伴争抢玩具时,不妨先蹲下平视:“我知道你特别想玩这个,着急对不对?”待情绪平复,再讨论规则:“如果轮流玩,你们都能玩得更开心,对吗?”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教会他们换位思考。

    结语:教育是慢火煨出的陈酿

    陶行知的“六个一分钟”,看似零散的日常碎片,实则串联成家庭教育的完整图谱。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静待花开的修行。当父母愿意每天抽出六分钟,以倾听、爱意、参与、赞美、鼓励与智慧滋养孩子,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终将汇聚成托举生命的江河。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看见中。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欢迎您访问秦岭热线

    点击下方可立即入驻

    立即入驻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