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沧桑——卞文峰人生.文化.教育随感录第8105章】
洛阳五记
五次踏入洛阳,总觉得这座古城像一坛封存千年的老酒,每启封一次,都能品出不同的韵味。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碎片,裹挟着历史的余温与市井的烟火,拼凑出我与这座十三朝古都的独特缘分。
初到洛阳,白马寺的晨钟暮鼓便撞开了我对这座城的认知。清晨的白马寺裹着薄雾,红墙黛瓦在氤氲中若隐若现。传说中驮经而来的白马石像,静静伫立在山门两侧,仿佛还在诉说着汉明帝时期佛法东传的故事。香炉里飘起的青烟袅袅升腾,与远处的松柏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那时的我,只觉得洛阳是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神秘的过往。
再访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让我震撼得说不出话。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十万余尊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庄严肃穆。卢舍那大佛嘴角微扬的笑意,在阳光下温柔得能融化时光。据说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助建这座大佛,不知她站在同样的位置,凝视着自己的“报身像”时,是否也会心生感慨?那时的洛阳,于我而言是尊精美的艺术品,每一道雕刻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洛阳的美食,总让我想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句话。第一次品尝洛阳水席时,满桌菜肴像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牡丹燕菜里栩栩如生的牡丹花,是厨师用胡萝卜丝精心雕琢而成;连汤肉片酸辣开胃,喝上一口,暖意从胃里直窜上心头。朋友笑着解释:“这‘水席’啊,菜菜带汤,碗碗有水,寓意着人生如流水,有起有伏。”从那以后,每次想起洛阳,味蕾总会先苏醒。
在洛阳街头闲逛,总能发现有趣的细节。第一次听到超市被称作“量贩”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当地人操着带着古韵的洛阳腔耐心解释,这称呼带着浓浓的市井味,透着洛阳人过日子的实在劲儿。冬日的洛阳偶尔风沙大,飞尘裹着黄土在街巷间打转,却丝毫不减古城的韵味。站在洛河岸边,看母亲河缓缓流淌,突然明白为何古人总说“逝者如斯夫”,那些沉淀在河底的故事,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五度相逢,洛阳于我早已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它是晨钟里的佛偈,是石窟中的微笑,是餐桌上的烟火,是风沙里的旧时光。每一次离别,都带着新的眷恋;每一次重逢,又有新的惊喜。这座城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我,甘愿做那个孜孜不倦的读者,在逝水沧桑中,慢慢品味它的每一页精彩。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