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邹瑶
酒,是人类生活重要饮品之一,始于杜康而发扬于后人。史前酿果酒、夏商酿黄酒、宋代发明蒸馏术酿白酒,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主饮的酒类。
稠酒是安康当地农家酿造的一种糯米酒,属于酿制酒的传统工艺。稠酒以五里为最佳,相传大禹治水在五里月河一带,用竹筒装当地人送来的米饭,离开后遗失的竹筒被当地人发现,发出阵阵香味,竹筒内剩下的酒糟,黄黄的米粒,下面沉淀着一层黄色稠稠的汁,便给这东西取名叫“稠酒”,后学习制作“稠酒”,延续至今。
如今的安康城,三五好友相聚的场所选择很多,“家居酒店农家乐、火锅烧烤麻辣烫”,随时能前往把酒言欢。而在以前,稠酒铺子是人们下班后或好友小聚或个人独饮的不二选择。
传统的稠酒铺子以酒为主,不带炒菜,下酒菜即为经典四件套“油炸花生、豆腐干、糖醋蒜、炒蚕蛹”,也有凉拌黄瓜替代糖醋蒜。有酒客会自己装一口袋炒花生,到了酒铺子抓出花生放桌上,喊店家“来一碗酒”,悠哉地坐下、慢慢地剥着花生抿一口稠酒,听着众人闲谝,合适了搭上一句嘴。坐在一起边喝边谝,时间长了,生人也变为熟人、成为酒友。
喝完一碗再要时便喊到“再来一碗”。遇到熟人朋友来,先到的会豪爽地给店家说“给他来一碗”,店家默契地就会把账记在请客的头上。
安康城里的稠酒铺子,基本都是20世纪80年代从五里街上搬来做稠酒营生的,年代久远一些的有新城街道的“世存稠酒”和城门洞子的“五里稠酒”。
李娣林生于1952年,是五里镇李湾村四组村民。李娣林自幼跟随父亲李永文从事五里稠酒酿造,从1972年开始在李湾村、五里镇老街、汉滨区兴安西路、汉滨区新城路等地从事五里稠酒生产、销售至今。
五里镇李湾村李娣林家族四代人不断传承研发稠酒,在当地非常有名。1986年,李娣林到安康中心城区酿造销售稠酒,因酿造的稠酒品质好,色泽乳白,甜如蜜、香如桂,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因李娣林本人来自汉滨区五里镇,加之他讲的五里镇口音,大家简称李娣林酿造的稠酒为“五里稠酒”。算起来从李娣林爷爷,出生于1841年的李贵林酿造稠酒开始,传到李娣林儿子翁紫康这一辈已是四代百年老字号了。
用了几十年的小方桌、瓮罐子都保留着当年的样貌;从十几岁喝到几十岁,连同坐的位置都没有变。李娣林从父辈手中接过稠酒这个传统技艺,凭着自己对稠酒的热爱,保存着酒客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酒客,相继来到酒铺子,随意落座,淡淡抿酒,在酒铺子里,感觉忘记了门外这个日新月异、纷繁嘈杂的社会。
稠酒的制作工艺基本分为泡酒米、蒸酒米、一次发酵、二次发酵、三次发酵五个步骤,看似简单,但其中考验的是多年积累且言传身教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的经验。泡酒米冬夏时长不同,夏季温度高12小时左右即可,冬季温度低则需多泡数小时。泡好的酒米放入蒸屉,高温蒸制一小时后,冷水快速降温冷却,然后加酒曲、酵母搅拌均匀后置于盆中进行一次发酵,其发酵时长也需根据季节、温度、湿度不同有所区别。待盆中的酒米开始转化出糖分变成半干半汤的状态时,则开始转入瓦缸中进行二次发酵,在这个环节,糖分进一步被激发,随着二次发酵的糖分含量到达极值,进而向酒精转化。在进行三次发酵时,需加入酒浆对稠酒的口感、浓度、酒精度做最后环节的确定。再放置数天后,稠酒便制作完成,静待酒客上门。
在传承稠酒制作技艺的同时,自幼跟随父母学习酿造技术的80后翁紫康、翁紫安两兄弟更有着品牌意识和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想法。2016年成立“安康市新城稠酒有限公司”,2021年获得“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和“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所”,2022年注册“五里稠酒”商标。在新时代一系列顺应市场发展的操作让稠酒这项传统技艺逐步发生了蜕变,从满足本土消费发展到覆盖省内外。
在媒体不发达、网络未出现的年代,酒铺子和茶馆就是一个城市的信息集结地和发散地,想听到什么新闻和趣事,唯有在这些场所能够获得。那个年代,不论身份贵贱,都能进这样的酒铺子消费,钱多的有酒有菜,钱少的喝点儿干酒,人多的时候拼个桌,或者索性靠着门边儿、墙沿儿一蹲,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神侃一通,嬉笑怒骂,间或还穿插着点儿小矛盾,但却并不影响邻里情谊,这便是烟火人生。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成了低头手机党,往日简单的乐趣和交流反而成了一种奢望。
酒铺子,以酒为载体,无论一人悠哉独饮还是众人谈笑小聚,都是让人心灵放松的一隅。慢慢饮、悠悠过,一个城市的慢生活在酒铺子里温馨地化开。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