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隆杯征文》
行走老城
——谨以此篇献给旬阳太极城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
【写在前面的话】 旬阳老城,太极城之阴鱼岛也,素有“金线吊葫芦”之美誉。城堡成阶梯状分布,炮台、上渡口、草房街、河街、下城、东门、衙门口、后城等几条主要街道把老城勾勒的如诗如画,经纬分明。可谓: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曲水环绕,巧夺天工。愚土生土长在这里,在这里蹒跚学步,在这里寒窗苦读;在这里劳作奔波,在这里安居生活。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我记忆犹新,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深烙印。出于对这座老城的挚爱,沿着简略的思路,试用笨拙的手敲打出她的脉络来,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秦巴蕴好景,山水有灵性,河东灵岩寺,西岸葫芦城。
【张兴忠赋诗】
炮台幽静空街巷,
耄耋老人体不康;
口渴友邻送香茶,
肚饿乡亲端热汤。
太阳公公喜红脸,
土地爷爷泪眼眶;
人间自有真情在,
风清气正美名扬。
(注:上诗歌颂主人翁是李年宝)
身居炮台街,城池收眼中,一街两庭院,邻里情味浓;南下青石阶,西上渡口行,航运成过往,物资也凋零;农具厂改革合并,交通局繁荣,搬运公司闲,清真寺院静;返程草房街(1),堤坎头(2)闻名,群楼拔地起,江畔风潮涌。
拾街六家巷(3),驻足垭子口(4);钟师理发店,姜家炕炕酥;北下台阶窄,回首古戏楼;曲径洞儿砭,道观悬岩中;折返西城门,青砖裹风尘;徒步城墙走,通达解放路(5);登上好汉坡(6),站立衙门口;仰望古文庙(7),苍柏美名留;明清四合院,衙门驻里头;新政改朱颜,红星悬门首;沿街向西走,龚家梁(8)依旧;绕道后城街,往事上心头;原有粮管所(9),刘家花园秀;粮油加工厂,朱家庭院修;曾经城隍庙,粮食局驻足,往日繁华景,远去不回首;一中大门旁,曾经“花门楼”(10);汉剧场(11)不再,文化馆(12)清幽;染房(13)早逝去,一幼已迁走;印刷厂解体,副食厂忙碌;怀旧“草棉社”(14),毗邻一小搂;影剧院犹存,老景不再有;北门未曾见,残垣荡沙洲;电厂(15)曾辉煌,灯光始照路;体育场宽阔,草盛边垂柳;照相馆(16)简陋,曾把合影留,豆腐坊(17)虽小,采买常等候;东坛广场新,邻家人依旧;东门原旧址,青石铺就路,碾子场(18)渐小,车辆难调头;药材公司楼,旁边有道口,出口是河街,方家老房头;街市曾繁华,商品样样有,新华书店忙,紧邻百货楼(19);国营食堂俏,副食公司牛,鲁家碗茶香,对门铁匠炉;计家羊肉嫩,马家甜酒稠,上街走一遭,管你吃个够;河街堤坝下,原来好沙洲,北有套河水,南有汉江流;套河水性柔,旬河倒涨流,汉江河刚劲,东流不回头。
老城大开发,套河让了路,旬阳大道起,风光添锦绣。
注释 :(1)洞子口向西至交通局附近,原多为草房,故称“草房街”。
(2)原洞口左侧修有河堤,仅修到此,故称“堤坎头”。
(3)由河街通往“垭子口”的是一段台阶,原两边仅有六户人家,故称“六家巷”。
(4)城西通往城堡的一条主要道口,与炮台一道形成“金线吊葫芦之金线处”,故称“垭子口”。原有理发店,姜家炕炕馍及杨家老裁缝。
(5)河街中部通往下城和衙门口的一条捷径,据说旬阳初解放时,解放军从这里攻上衙门,故称“解放路”。
(6)下城街通往衙门口的一道长达90级的台阶 ,俗称“好汉坡”。
(7) 现博物馆。
(8)原老城堡中医院西侧的居高位置。
(9)老城原粮管所、粮食局一带。
(10)据说原粮食局旧址一带有古色古香的一座庭院,圆门,花门楼,后被毁。
(11)老县城最早的电影院,后改为汉剧场,现已毁。
(12)原文化馆旧址。
(13)原文化馆坡下深巷内有一家印染作坊,曾经小有名气。
(14) 现一小门前坎下,原经委管辖的一从事龙须草和棉花编纺业的集体企业。
(15)原城建局院内用柴油机自发电的一个小型电厂,仅供应路灯和首脑机关用电。
(16)在原印刷厂对门副食门市部一楼、体育场西入口拐弯处的国营照相馆。
(17)原照相馆斜对门为原老县城唯一一家豆腐作坊。
(18)现老城地税局住宅楼西侧的一块场地,或有过碾盘存在,故称“碾子场”。
(19)原老诚河街新华书店及百货大楼一段属繁华地带之一。
【作者简介:张兴忠(上图左二),男,中共党员,旬阳市卫健局退休科级干部,常居住太极城西炮台,本人爱好写作,对太极城志史文化颇有研究和挖掘。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