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又是一个年未岁首的冬夜,凌晨3点,我细品着一位领导作者老吾的散文随笔《山乡岁月的印记》,刹时把我们带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乡镇干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熟悉的工作生活场景。那个年代,无论乡镇工作生活怎样简陋而艰苦,但乡镇干部那份忠于职守,克苦敬业,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有力地推动着乡村的巨变。有快乐的泪水,更有坚定的信念:“工作氛围却如山间清泉,纯静而温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单而快乐。一碗粗茶淡饭,一壶醇厚老酒,便是乡镇工作干部职工生活的至高享受……如今,那个时 代己逝,但那份山乡岁月的印记和青春年华的拼搏,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秦岭热线副总编吴峰)
《山乡岁月的印记》
作者:老 吾
当大学的青涩时光悄然落幕,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忱,踏入了深邃的乡山,在那片广袤无垠且充满未知的天地里,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序章。那是一个时代印记深刻的岁月,交通尚未织就密网,山路蜿蜒,生活条件简陋至极,物质世界仿佛被遗忘在了山外的繁华里。然而,在这片尚未被现代文明触及的净土上,工作氛围却如山间清泉,纯净而温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单而快乐。我们对物质的渴望并不强烈,一碗粗茶淡饭,一壶醇厚老酒,便是生活的至高享受。高压电的光芒尚未照亮每一个角落,水电与煤油灯成了夜晚的守护者。那时候小水电是从河沟引水,围堰蓄水发电,发的电只供照明,晚上用电高峰期,灯泡只有一个乌丝是红的,没有光亮。我们戏说,小水电,水小不发电,水大打坏了堰,不大不小正发电,弄得皮带断,反正用不好电。山乡的景致虽美,但生活条件却如古朴的画卷,透露出几分简陋与艰辛。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孕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馨与和谐,如冬日炉火,默默温暖着岁月。
那时的交通不便,出门基本靠走路,通讯落后,联络基本靠人吼。交通是山乡干部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我们,下乡的路途充满了原始的野趣与挑战。走路、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这些在现代看来或许有些简陋的交通方式,却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欢笑与汗水。等车、挤车、蹭车,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如今回想起来,却如同一幕幕滑稽的戏剧,让人忍俊不禁。大巴车稀少,错过了便只能寄希望于拉货的便车,拉货的车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车顶、车窗,只要能容身之处,便是我们的座位。我们甚至不惜坐在车顶,与尘土共舞,与石子路的呢喃相伴。那些从车窗钻入的身影,那些挤得满满当当的车厢,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有一次区公所的车将奔赴下乡,须臾间,车内便被众人塞得满满当当。司机看人太多了,让哪一个下去都是得罪人,就说你们坐着那我下车了。司机走后,其实都躲着等待,只要司机上车又挤满了。到了乡政府下车的时候,我一数大大小小11个人,天呐,一辆吉普车坐这么多人,也真是奇葩!
自行车与摩托车,在那个年代,是乡干部们的骄傲与象征。摩托车,这个新时代的宠儿,在那时还是奢侈品,只有乡上的领导才能有幸驾驭。嘉陵摩托车轰鸣着,带着我们穿梭在乡间小道,虽然偶尔因动力不足而需要人力助推,但那份团结协作的欢笑,却成了记忆中最美的音符。每当摩托车启动失败,总有几双手在后面奋力推动,随着引擎的轰鸣乍响,推车者们则因惯性而踉跄跌倒,坐在车上的人也弹跳而起屁股落地,那滑稽而又温馨的一幕,至今仍让人会心而笑。我初来乍到,常常步行数十里,只为将党的温暖与政策送达每一个村落。脚下的路,虽然漫长且坎坷,但心中的信念却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在那悠远的时光里,“三通”建设不仅是乡间百姓魂牵梦绕的深切期盼,亦是乡村领航者与干部们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一项沉甸甸而又光辉的使命。所谓“三通”,即是在五个春秋的更迭中,矢志不渝地铺就道路之畅、点亮灯火之明、引来清泉之流。忆往昔,沈涧公路的修筑,其勘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简朴与坚韧。为节省每一分资金,乡长亲自挂帅,引领着一众干部,我们身着粗布,脚踏荆棘,深入密林,为勘测队伍前驱探秘,立桩标记,亲手绘制每一寸土地的蓝图。彼时,义务建勤工蔚然成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皆投身于这项宏大的建设之中,以汗水浇灌希望,以双手铸就未来。即便需缴纳集资,以资建设,民众亦是心甘情愿,只因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政府之援,仅限于火药器材之需,其余皆赖万众一心,以人力胜天。机械之影,在那个时代近乎稀缺,更多的是人力与汗水的交响,是人海战术的壮丽画卷。那场景,如火如荼,人声鼎沸,每一寸土地都沸腾着生命的热情,每一颗心灵都闪耀着不屈的光芒。这与今日之工程,机械轰鸣,人影稀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彼时之景,是真正的自力更生,是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那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处理突发事件与群众矛盾时,我们也有着独特的智慧与勇气。记得那次计划生育工作,面对激动的农户,持刀逼着干部,我听到呼救声,立马赶到现场。当时灵机一动,喊到小刘举起枪对着他,若是他不放下刀,再要进攻就立即击毙。而这个电激仿真五四“枪”,虽非真枪实弹,却震慑住了他,虽然事后想来有些后怕,但那份机智与果敢,却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与理解。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我们也常常运用“土政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矛盾在欢声笑语中化解。有一次处理一个告他儿子不孝顺的事情,父母两个到乡政府闹得很厉害,咋处理他们都感到不满意。他父亲很愤怒,当场对他的儿子还大打出手,其儿子因为我们在不敢还手。觉得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怎么办才好。让人很无耐,彼时我心生一计,佯装下令小王将其子拉出去枪毙了,这一招还很灵,他母亲当场就一头扑过来说,我就这一个独儿,你不能把他枪毙了,你要枪毙了,我们就断根了。我这一看,原来都是他妈把他从小娇生惯养怂恿的,这孩子才会到如今这个程度,找准了症结这个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写了保证书都回家去了。还有我包的那个村十二组有五户群众几年不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乡村干部都没辙,把这个事反映给我。他们不交的理由就是说没有给他们办实事,不处理纠纷和矛盾问题。我单枪匹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上了山顶豁然开朗,有很大的平地,土地肥沃,庄稼长势都很好,看样子住户也都很殷实。一到,村民小组长就张罗着吃住问题。那时候的事情少,群众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住上几天也无妨,就一家户住一天。第一天在老大家吃饭,我让把他四个弟弟都通知来,一块吃饭喝酒,通过聊天,才发现,其实他们兄弟五人之间没多大的矛盾,都因妯娌之间一些小矛盾。我就出了妙招,下一轮子吃饭,把他们的媳妇都叫来,每家都轮到,面子都给足。也不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用一碗水端平的办法,各打50大板,这事情也就游刃有余的解决了。
乡干部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我们驻村半月乃至一月不归,对每一户农户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在煤油灯下,我们与群众共话家常,共谋发展。乡政府简陋的办公环境,与今日的现代化设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是乡长和副乡长一个办公室,用一张办公桌,睡一张床,要是现在说起来都是天方夜谭,绝对没人相信。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却培育出了最真挚的干群情感,最坚韧的工作精神。
回望那段岁月,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无比充实。我们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书写着山乡发展的壮丽篇章。那时的我们,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只有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
如今,那个时代已逝,但那份山乡岁月的印记,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深情、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