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解洪涛)书香氤氲,院中春秋。滕州市书院小学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扎根在拥有几千年墨子文化的故土上,是一所极具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名声之大,学术、人才之盛,始终走在时代前沿,为士林所公认,其积淀的精神品格,润泽乡梓。追寻历史的足迹,书院小学承载着延绵不绝的精神要义和文化根脉,穿越百年,烛照未来。
书院小学前身——“义塾”,由滕州知守尚敏带头捐资创建。 后有滕人任居敬上奏于朝廷,取孟子性善学说命名日“性善书院”。1903年,清政府“废书院,兴学堂”,“性善书院”始改为“高等小学堂”。在随后的岁月中,学校历经战火洗礼、社会动荡,见证着世事变迁,后又多次更迭校名,在岁月中峥嵘前行。1948 年,滕县解放,县人民政府在书院街重新扩建新校,定名书院小学,文革时一度改称为防修小学;2001 年行政区划,又易名为荆河街道中心小学;2023 年 3月,为传承书院精神,凸显书院百年厚重的文化底蕴,经市教体局批准恢复名称“书院小学”。追寻历史的足迹,书院一次次参与到推动滕州教育进步的历程,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政权更迭中几易校名到五六十年代的“书院小学”和文革时期的“防修小学”,尽显弦歌不辍、刚毅坚卓,成为鲁南地区酝酿和传播先进思想的沃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书院小学在党的光辉旗帜照耀下,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这位历经世事的“百年老人”注入新的活力。看今日的校园,绿树常青,整洁干净,文化气息浓厚,教改之风满园,更重要的是有一支无私奉献、敬业爱生、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支撑着书院这座百年老校。百年的耕耘播种融汇成今天引以为豪的辉煌,学校多次承办“枣庄市作文教改现场会”、“枣庄市听音乐想象作文”、“滕州市经典阅读”、“滕州市研究性学习”等教研教改活动,积淀了丰厚的教研教改经验,成为鲁南地区群众最满意的学校之一。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全国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这些无不彰显着书院的雄浑气魄与时代风采。
面对荣誉,学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着百年沉积的厚重和底蕴,自我变革,重获新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书院”紧抓机遇,以“培养腹有诗书、行有所止的书院少年”视为自己的办学目标,秉承“传承书·礼文化,建设书香校园”的办学宗旨,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走上了一条“文化兴校”教育之路。
学校因地制宜,把校园文化融入学校建设之中,让文化育人落到实处。走进书院小学,厚重的文化气息沁人心脾,“教学楼”、“雷锋像”、“校史馆”、“书院文化历史研究会”等无不散发着书院文化的独特韵味。“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书仁楼”“书义楼”“书理楼”“书智楼”“书信楼”,将“儒家五常”深深刻在孩子心中;“雷锋像”昂首站立,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精神之光。“校史馆”中的一幕幕展墙,生动再现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轨迹。它们都成为了学校德育的“活教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书院小学的莘莘学子,也使得这所百年学校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此外,学校以“特色课程体系建构”为抓手,全面开展书院特色教育活动,演绎了书院教育的别样精彩。通过开展以胸怀家国为主的德育课程,以传统浸润为主的人文课程,以特长展示为主的素养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的研修课程,培育时代新人。
回望过去,时光荏苒,乘着滕州市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东风,书院小学在竖起书院复兴、再续百年荣光的又一丰碑。书院小学将继续承载着悠远文脉的书香与筋骨,肩负起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使命,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