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秦岭热线

    发布投稿
    全国热线400-028-6618

    老兵学雷锋越学越精神

    2025-08-25 23:14:04

    阅读:1334

    评论:0

    在湖南望城简家塘的一间低矮土屋里,一盏煤油灯常亮到深夜。12岁的雷锋蜷缩在床角,借着微弱的光翻动一本破旧的《刘胡兰小传》。他的手指在书页上摩挲,眼神专注得像在读一部命运之书。那时没人想到,这个瘦小少年日后会成为亿万中国人精神星空里最明亮的坐标。雷锋的成长,不是英雄的横空出世,而是一粒种子在苦难土壤中倔强萌发的过程。父亲被日寇毒打致死,母亲含恨自尽,哥哥做工累死,弟弟饿死怀中——七岁成孤儿的他,是乡亲们一碗米、一瓢水把他拉扯大。1950年土改工作队给他分了房子和田地,还送他上了学。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戴上红领巾的那天,对着太阳发誓:我要做一颗会发光的螺丝钉。”这颗螺丝钉的初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血泪中淬炼出的感恩与反哺。

    IMG_256

    1960年1月8日,身高不足1.55米的雷锋终于穿上军装。接兵干部曾因他个子小犹豫,可体检表上“苦出身、政治觉悟高、劳动模范”几行字打动了所有人。在新兵连,他主动承包全连300多双袜子的缝补;训练间隙别人休息,他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默写《为人民服务》;雨夜抢救水泥,他把自己的棉被盖在国家财产上。这些细节被同班战友姚德奇记得真切:“他不是做给谁看,而是觉得‘不这么做心里过不去’。”真正让雷锋从普通战士走向精神标杆的,是一次偶然的发现。1960年11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兴喜在连队蹲点时,被床头一本蓝皮日记吸引。翻开第一页:“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文字朴素却直击人心。报社连夜编发《毛主席的好战士》长篇通讯,配发雷锋在雨中背老大娘、给灾区捐款等照片。这些影像与文字像星火燎原,三个月内全国报刊转载127次。但雷锋为何能成为“民族的脊梁”?答案藏在1962年8月15日那个暴雨倾盆的下午。运输连战士战车归队时,一根晒衣杆突然滑落。千钧一发之际,雷锋猛推战友,自己却被砸中太阳穴。弥留之际,他断续念叨:“棉衣……发给……新兵……”这句遗言被冷宽将军记了一辈子。一个22岁的年轻人,生命最后一刻牵挂的仍是集体。

    冷宽后来告诉我,整理遗物时发现雷锋有双袜子补了18个补丁,“可他刚寄了100元给抚顺灾区——那是他半年津贴”。这种“对自己抠门到极致,对他人慷慨到忘我”的反差,构成了雷锋精神最坚硬的内核。更震撼的是他的学习笔记:毛选30本批注密密麻麻,甚至计算出每页可写187个字,绝不浪费半行空白。

    当人们追问“雷锋精神为何永不过时”,不妨看看2023年长沙暴雨中的场景。53岁的退役军人师志伟连续三天泡在齐腰深的水中,背出12名被困老人。有人问他图什么,老人撩起裤腿露出老伤和复员证:“我床头放着1963年版《雷锋日记》,每天睡前读一篇。他教会我,党员的冲锋号永远在心里吹着。”这位坚持续写雷锋日记40年的老兵,用行动诠释着精神的传承。1985年他在老山前线战地慰问战友时,发现伤员小李很想家,便学着雷锋的样子,用绷带边角料剪成心形写上鼓励的加油话语。如今在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及雷锋杂志社和湘江新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湘江新区老兵雷锋文化馆”已帮扶218名退役军人就业,而启动资金正是他艰苦创业所得。

    当他把最后一笔慰问金递给困难老兵时,对方颤抖着说:“这份爱心比金子还贵重……”这种传承早就超越了血缘与地域。在德国杜伊斯堡,孔子学院教师用雷锋故事讲解“仁爱”;日本名古屋的垃圾分类站,志愿者手册印着“螺丝钉精神”;联合国志愿者协会将“有限生命无限服务”列为培训箴言。2019年,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东方道德之光》中写道:“雷锋提供了一种非宗教的利他范式,这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回望那些让雷锋“被发现”的关键节点: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89年张海迪在病床上写下“我心中的雷锋”;2014年郭明义捐出第60次献血时说“老班长教会我,幸福在于给予”……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定义雷锋,又都在他身上找到答案。抗疫期间,武汉快递小哥汪勇组建雷锋志愿车队,床头贴着雷锋画像;河南洪灾中,退伍军人周昆腾用身体堵管涌,救生衣上写着“雷锋班传人”。为什么是雷锋?因为他的伟大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日常践行。他教会中国人:高尚可以很平凡,伟大可以很具体。当我们在地铁让座、在社区值守、在灾难中逆行,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雷锋碎片”,拼凑出民族精神的完整图腾。

    4ec5842029bc583c7c6ec791cac058e3_

    在望城雷锋纪念馆,有张照片令人泪目:1961年雷锋在储蓄所取出200元——他两年的全部积蓄,捐给辽阳水灾。工作人员劝他留点钱,他摇头:“国家就是我的家。”四十年后,师志伟在同一位置设立“关爱老兵微光基金”,首笔捐款正是他获得“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的2万元奖金。柜台玻璃倒映着两张跨越时空的脸,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交接。今天我们在追问“雷锋如何成长”时,其实是在寻找精神原点。他不是天生圣人,而是把“做好事”变成呼吸般自然的习惯:帮战友洗床单会发现对方脚癣,立刻买药;教炊事班算术时自编《油盐酱醋里的数学》;甚至给猪打防疫针都记录温度变化。这种“把小事做到极致”的认真,恰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雷锋式志愿者”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时,评审团主席感慨:“这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用22年生命证明了善良不需要宏大叙事。”而在长沙县㮾梨街道,每月5日的“雷锋集市”上,修鞋匠刘爹免费服务时总说:“我修的不是鞋,是人心。”

    暮色中的湘江畔,师志伟又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最新一页写着:“今天和社区肖伟书记,即将入伍的新战士郭可为一行,去看望慰问抗美援朝二级伤残老兵遗属,90多岁的刘娭毑情绪激动,她哭着代表已故丈夫敬军礼。突然懂了,雷锋当年帮老大娘找儿子,心里也是这种暖。”江风拂过“雷锋家乡”的牌楼,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诵读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这声音与1963年的广播、2024年的网课、纽约唐人街的中文朗诵,在时空长河中汇成永恒的和鸣。人的生命确实有限。但当无数“螺丝钉”选择永不生锈,当无数“水珠”自觉汇入沧海,有限便通向了无限——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何需要雷锋,世界为何记住雷锋的终极答案。(作者:师添哲)


    关键词: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欢迎您访问秦岭热线

    点击下方可立即入驻

    立即入驻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