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热线副总编吴峰) 在秦巴山区的褶皱里,紫阳县蒿坪镇的硒园农庄宛如一颗温润的翡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不仅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胜地,更是乡村美食与非遗文化汉剧二黄的交融之所。而在这片田园风光背后,毕锦梅与曾天泽这对夫妻携手创业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谱写出一首感人之深爱与希望的田园诗画。
初遇:爱在硒土萌芽
毕锦梅,紫阳县女企业家协会中一朵绽放的铿锵玫瑰。她出生在紫阳县蒿坪镇这片充满硒元素的热土上,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曾天泽,一个复员军人踏实憨厚、有着远见卓识的男人,在他刚过而立之年面临与前妻离异带着孩子艰难的困境中,为了生计在蒿坪镇创办了一处文具书刊店。因家庭困难17岁就缀学在镇上打工的乡村姑娘毕锦梅,打工之余,勤奋学习常去文具书刊店读书看报与曾天泽相识。那是在一场镇上举办关于乡村发展的研讨会上,青春洋溢的毕锦梅,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踴跃登台慷慨激昂地阐述着对家乡农业生态旅游的设想,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瞬间吸引了曾天泽这个成熟中年男人的眼球。
尔后,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当两人心中都有爱的萌动和异样感觉时,那年春,曾天泽的文具书刊店因经营难而关闭,这个眼含热泪的男子汉,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告别家乡,外出打工踏上了去河北省承包矿山的艰难创业。而17岁的毕锦梅也先后去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打工,她先后开过商品小超市、在车辆配件厂、鞋厂打工。从此俩人天各一方,只是偶尔有过电话中的相互问候。一别七年,值到2014年春节回家乡蒿坪过春节而再度重逢,有情人重新续缘。在新中国庆祝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毕锦梅、曾天泽这对历经相思,相亲相爱的恋人,终成眷恋,步入婚姻的殿堂。
创业:携手共筑硒园梦
2015年,毕锦梅和曾天泽决定携手创业,硒园农庄的蓝图已在他们心中绽放。然而,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金短缺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了筹集启动资金,他们四处奔走,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每一次被拒绝,他们都相互鼓励,从未想过放弃。
在农庄的建设过程中,他们更是亲力亲为。从土地的平整到农作物的种植,从农庄建筑的规划到内部装修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毕锦梅负责农庄的整体运营和文化打造,她深入挖掘紫阳县的非遗文化汉剧二黄,邀请当地的汉剧艺人到农庄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曾天泽则专注于农业生态种植和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他精心挑选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确保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良的品质。
记得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农庄刚建好的一部分设施。看着一片狼藉的现场,毕锦梅和曾天泽夫妇心在流泪。但夫妻俩人从不抱怨,而是迅速组织人员抢修。他们和工人们一起搬运沙袋、清理积水,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当农庄终于恢复往日的生机时,夫妻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对彼此的信任和坚守,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绽放:硒园农庄的多元魅力
经过近十年的勤奋拼搏,一处集餐饮、住宿、旅游、休闲、垂钓、农事活动为一体的度假休闲的硒园农庄在家乡这块热土上毅然崛起。如今的硒园农庄,可每天同时接纳游客近500多位。硒园农庄紧依蒿汉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包茂高速公路出囗仅3公里。农庄总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园内建筑面积2千余平方米,内设多功能厅、大型停车场、开辟种植有荷田、草莓采摘体验园,农家小菜园、苗木花卉盆景等园林设施景观。特色风味美味佳肴众多、紫阳蒸盆子、散养土鸡、正宗蒿坪腊肉及各种纯天然无污染蔬菜、山野菜。硒园农庄坚持秉承"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经营理念,以正宗农家土菜、原汁原味别具风格的农家菜为主。走进硒园,沉浸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百花争艳,真是一处缓解压力,修身养心,避署休闲的世外桃园人间福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宾客满座。
而农庄的非遗文化汉剧二黄基地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赏农家美食观看精彩的汉剧表演,了解汉剧的历史和文化。毕锦梅还组织了汉剧体验活动,让游客们亲自穿上戏服,学习汉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感受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坚守:爱与责任同行
如今,硒园农庄已经成为了紫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毕锦梅和曾天泽也成为了当地创业致富的好榜样。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始终坚守着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近期又租赁了3000多平米房屋和土地,创办以民俗、地方非遗文化汉剧二黄剧种、研学基地、美食研发中心为一体的康养基地,使这里的山更美,水更清,民更富……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