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志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追逐晨光,也守望星夜,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文字记录时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闻记者。
当城市还在沉睡,朝阳刚划破天际,他们已背起行囊,奔赴新闻现场。无论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还是偏远乡村的田间地头;无论是时代浪潮中的重大变革,还是街巷里弄的烟火寻常,都能看到他们奔波的身影。还记得汶川地震中,记者徐娜冒着余震风险深入震中,用沙哑的声音传回第一手灾情报道,让外界及时知晓灾区的艰难与坚守;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记者扎根深山乡村,跟着扶贫干部走村入户,用镜头记录下“悬崖村”通路、“空心村”焕新的蜕变,让那些藏在大山里的奋斗故事被全国看见。他们不知疲惫,只因那些需要被看见的角落、需要被听见的声音,都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航向。泥泞路上的脚印,风雪中的坚守,熬夜赶稿时的灯光,都在诉说着这份职业的执着与滚烫。
他们的目光,既投向时代奔涌的大潮,也定格人间烟火的微光。在实验室的深夜灯火里,他们见证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他们记录奋斗者的汗水;在邻里和睦的闲谈中,他们捕捉普通人的悲欢。记者柴静在《看见》中写下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从非典前线的无畏逆行到对环境污染的深度调查,她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让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得以回响;雷锋记者师志伟深耕基层二十余载,每天穿梭在老街巷陌,记录着邻里间的暖心事、市井里的新变化,一篇篇“接地气”的报道,让城市的烟火气里多了份温情与共鸣。他们以旁观者的清醒,洞察事件的本质;以共情者的温柔,体悟人心的温度。每一次凝望,都盛满对真实的渴望;每一次倾听,都藏着对生活的敬畏,让那些平凡中的伟大、喧嚣中的坚守,都能被世界看见。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句简单的追问,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本能,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拨开迷雾、去伪存真;遭遇重重阻碍,他们迎难而上、执着求证。记者王志以“尖锐却不失温度”的追问著称,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报道中,他用精准的提问直击核心,让真相在层层追问中浮出水面;调查记者王克勤历时半年暗访,写下《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揭露非法证券交易的黑幕,推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让无数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剖析问题,用客观的笔触还原真相,用坚定的立场推动改变。一篇篇调查报道,让沉疴得以整治;一个个民生故事,让温暖得以传递,每一次追问都成为照亮现实的微光,每一次发声都凝聚着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他们以笔为刃,划破虚假的面纱;以文为证,镌刻时代的年轮。“为人民立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进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文字里的信仰。从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到科技创新的突破瞬间,从抗疫斗争的众志成城到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记者们用真挚的情感、客观的视角、有力的文字,搭建起连接个人与时代、个体与国家的桥梁。就像报道神舟飞船发射的记者们,在荒漠戈壁中坚守数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火箭升空的震撼瞬间,让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个国人心中激荡;就像记录改革开放变迁的老记者们,用数十年的坚守,写下时代发展的壮丽篇章,让后人得以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记者节,是属于他们的节日,却常常是他们最忙碌的工作日。或许此刻,他们仍在追踪线索、采访核实,或是在电脑前字斟句酌、打磨稿件。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掌声雷动,他们只把祝福藏进未完成的篇章,把热爱注入每一次出发。
愿每一位新闻记者,都能永葆理想与热爱,怀揣责任与担当,在追寻真相的路上步履不停。愿你们眼中永远有光,照亮前行的方向;心中永远有火,点燃奋斗的激情;笔下永远有温度,传递人间的善意与力量。
节日快乐,新闻记者!愿你们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被时代温柔以待,在书写真相的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