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人民解放军》
一握成春戍千秋,红日倾倾慕君采
长为天下许风华,得君一笑引春来
中国文学3000年,“军旅”作品古来有之,《诗经》中的《击鼓》是从古至今最有名的作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传了3000年。
“军旅”作品在唐代整体登上了巅峰,并且借助“盛唐气象”创造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流派“边塞诗派”。相信今天接受过教育的人无人不知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其中代表。
因为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演化,中国文学史的倾向性认知是军旅作品大概率就是等同于“西部军旅文学”。
新的时代,想要写好军旅作品,很不容易,小说相对好些,现代诗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流传,因为中国100年黑暗的现实,整体中国新诗的基调就是“悲悲切切”,远远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这是这个时期中国诗人推卸不掉的责任。全民族抗日时期,最杰出的作品是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这确实也属于宣传诗,但其“号角”力量的确足以振奋一代又一代的人!
1980年后,古典诗词彻底凋零,现代诗雨后春笋,小说百家齐放,但是可惜,能够流传的军旅作品几乎是0。
我没有当兵的经历,没有大环境体验,要写这类作品,是难上加难。但是,军营、国防部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不远处,注意观察,还是能够取得感官收获的。
很多人喜欢“细致的描述”,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人物也好,喜欢“细致的描述”,我不喜欢,那是中学生作文,也许有个人性格的取舍,我更喜欢大开大合的格局。当代太多人喜欢用相当华丽的词藻,我个人也是明确反对的,那是“南朝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被证明是“应该废弃的文字”,还是多研究唐诗为好。
偶然的灵感,短时间内完成了作品《兵哥肖像》,但是经过数年的沉淀,我认为地区指代性太宽泛,而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达到我的作品的“神韵”,后来我把标题改为《肖像·人民解放军》。
作品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只用7个字就写活了一种职业、一种情操的灵魂,“一握成春戍千秋”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认可的只能适用于军人的佳句,而且是专为中国军人定制。
这首作品是向着阳光的,作品里还有互动。短短28个字,写出了辽阔的场景,也带着纵深的时间感。
当然,军营的深情,也是好题材,看你怎么写,是不是会俗套?
下面是我的《入伍》:
《入伍》
春能百花争,山叶借秋红
君论天下水,浓酒军营重
“君论天下水,浓酒军营重”呈现了三重效果“诗文化、酒文化、军营文化”,是写出了他人所写不出,简约无穷。都说“血浓于水”,“军营”不就是“血的文化”?这点想通,那么您认为呢。
《入伍》不是定制作品,它对于世界所有国家的军人都有普遍适用性。比如,曾经风靡整个亚洲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兄弟连》,国家气质有差别,军人的精气神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差别,但是“战火中的生死情”对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作者简介:
沈宥钧,本名吴晓方,男,生于安徽,后在江苏,二零一零年代迁居新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人联盟会员,希腊文学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擅长古典诗词,有作品入选《中华诗文创作通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新疆广播电视台《用诗词打开新疆》栏目从中国南北朝开始的1500年间筛选出9人佳句,沈宥钧成为其中入选的仅有的2位现代古典诗人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人民网”“光明网”“中华网”等进行了集中报道,被誉为“西部唐诗传人”,更被微博搜索列为“1980年以来华语古典诗词名家”。
1997-1999年,沈宥钧(吴晓方)参加由共青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百色项目”,成为中国扶贫历史上首批20位青年志愿者之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大楞乡中学义务支教,获得广西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访谈,为中国后来持续很久,直到今天依然蓬勃发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但亲身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活动,沈宥钧还持续近20年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很多学生,学生所在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四川、重庆、甘肃、广西、广东、西藏、新疆、云南等小半个中国。
这段经历,也使得不少评论认为沈宥钧作品的“国家主义经典性”堪与“南宋诗人陆游”相比,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卓然独立。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