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平
二零二四年十月,汽车在白河的山道上盘旋。转过最后一个弯道时,漫山遍野的木瓜树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橙黄的果实压弯枝头,像千万盏小灯笼,在深秋的阳光下轻轻摇曳。
张叔就在这片木瓜林里等我。这个与木瓜打了二十三年交道的老兵,脊梁依然挺直。他带我走在田埂上,手指抚过粗糙的树皮:“刚退役回来时,这片还是荒山。我们这些老兵,一锹一镐地开垦,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他弯腰捧起一把土,“这土地最懂人心,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还你多少收获。”
在他家的小院里,我第一次尝到地道的白河木瓜酒。酒液在粗瓷碗里漾着琥珀色的光,入口微涩,继而泛起绵长的甘甜。“酿这酒要经过九蒸九晒,”张叔说,“就像我们当兵时练队列,每一个步骤都急不得。”
正是这份匠心,让我决定把白河木瓜酒带出大山。第一批酒运到城里时,我在市集上遇见了李老师。她尝了一口,眼眶忽然湿润:“这是我母亲当年的味道。”原来她年轻时离家求学,再回来时老屋已空,唯独记得院里的木瓜香。现在她每季度都订酒,说要让这份乡味延续。
更让我感动的是陈先生的订单——他在海外经营中餐厅,一次偶然尝到我们的木瓜酒,当即订购了二十箱。“要让在海外的游子,都能尝到故乡的滋味。”他在邮件里这样写道。
这些温暖的回响,正悄悄地改变着白河。去年春天,来了第一批循着木瓜酒香而来的游客。村里的老王把老屋改成了民宿,周末总是客满。做设计的林小姐被木瓜酒的故事打动,不仅设计了新包装,还计划在白河设立工作室。

深秋时节,我再次站在白河的山坡上。张叔正在给新栽的木瓜苗培土,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这些树啊,一棵棵都是看着长大的。”他直起腰来,望向远方的群山,“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了,这比什么都强。”
山风吹过,成熟的木瓜在枝头轻颤。我忽然明白,我们卖的不仅是酒,更是一份可以品味的多愁,一个让游子与故乡重逢的契机。每一瓶木瓜酒里,都藏着一座山的深情——那是老兵二十三年的坚守,是果农们沾满泥土的双手,是每一个选择回乡的年轻人的梦想。
这琥珀色的酒浆,正把白河的故事,一滴一滴,酿成永恒。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续写者——当你举杯时,唇齿间流淌的,是整个白河的秋天。(秦岭热线副总编吴峰推荐)
(李建平著名营销专家近影)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